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3116|回复: 1

[楼市杂谈] 房价跌回1万内,风向转变?吴晓灵警告:泡沫中狂欢的日子不多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1-3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堪称是无可匹敌的“造富”神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2020年,全国商品房住宅销售均价“一路上涨”,由不足2000元/平飙升到9859元/平,平均涨幅近5倍。这只是平均数据,如果聚焦到全国头部20城,我们会发现,很多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价10年间上涨了10倍不止。
    随着房价不断上涨,中国有房家庭的财富也跟着水涨船高。央行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317.9万元,家庭资产以实物资产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住房拥有率达到96.0%。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家庭资产水平更高,归根结底是这类城市的房价更高,涨幅更快。
    正因为此,所以数以万计的国人才理所当然地觉得我国的房价将“只涨不跌”。事实上,早在2012年12月份,北师大房地产教授董藩就大胆预测,“25年后北京房价每平米80万,全国均价9万”。需要说明的是,直到今天,董藩也还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查看近一年来他发布的内容,其实用一句话就能全面总结他的观点:只有房地产才能救中国经济,房地产仍然是支柱产业,全国的楼市涨势仍然可期。
    房价真的“只涨不跌”吗?这个在过去二十年,一直被现实验证是不可动摇的铁律,终于在2021年被彻底打破了——全国的房价真的跌了,今年6月份,全国商品房住宅销售均价曾一度冲高到10485元/平,但是在10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跌到了9749元/平,随后的11月份,再次下跌到了9597元/平——全国均价不仅跌回了1万内,而且跌回到了2020年之前的水平。
    另根据中指数据,从涨跌城市个数看,自2021年6月起,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跌城市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12月,百城中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有58个,较11月增加5个,为年内最高。
    机构对明年的房地产市场行情,更显“悲观”——12月17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报告中更预测:未来几个月新房和二手住宅价格下跌城市数量大概率都将超过90%,甚至明年年初70城房价可能全部下跌。其中三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12月大概率将转负,一二线城市则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转负。
    不仅如此,在房产专家刘博看来,当前的楼市风向已经彻底转变了——2021年之前,金融、住房、人口、经济、土地等基本面都在支撑房价上涨,2021年下半年以来,这些基本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房价的支撑也荡然无存了,楼市风向已经悄然转变了。
    首先,金融方面。其实从2017年以来,央行对金融定下的基调都是“金融机构去杠杆”,尤其是去房地产杠杆。但真正“动真格”是在2020年8月,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针对房地产企业提出的“三道红线”指标: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2021年,受“三道红线”影响,很多房企融资大幅下降,开始积极降负债,而降价促销卖房拉动回款成为房企惯用的手段。再加上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楼市资金流动性严重萎缩,市场下行趋势明显;
    其次,住房方面。根据易居研究院的数据,从2021年起,全国的新房市场正式迎来“供大于求”的局面。此外,易居房地产研究院12月10日发布的《全国百城住宅库存报告》显示,截止到11月,中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52110万平方米,创2016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值。换句话说,当前时期全国新房库存又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尤其是全国为数众多的三四线城市,新房存销比甚至超过了48个月,换句话说,在不开发的情况下,新房都够卖4年;
    再者,人口方面。2020年出生人口仅有1200万,创1961年来新低。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全国15个省市的人口出生情况已经见分晓了,较上一年跌幅高达近20%。有专家按照20%的跌幅计算,已经得出了“人口负增长会在2021年出现”的结论了。事实上,为了提振生育,今年5月份国家已经正式开放了三孩政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生育,今年以来,很多城市都动用了“购房补贴”这个大招,比如安徽、北京、广东、甘肃、宁波等。不过,从机构公布的适龄妇女的调查结果来看,三孩政策的效果将不容乐观,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的形势将未来将更加严峻——中国劳动力数量已进入下降期,人口红利快速消失。而人口又是影响楼市走势的最关键因素;
    第四,经济方面。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体都面临下·行压力,我们也不例外——我国经济比较依赖GDP的“三驾马车”中的出口与投资。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速是5.7%。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的房地产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维持现状很难,房地产同样面临下降趋势;
    第五,土地方面。202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从上半年“高热”到下半年“极寒”的转变,这是过去十多年,不曾出现过的场景。受土地“两集中”政策、企业端“三道红线”、40%拿地销售比等政策影响,今年下半年房企拿地热情大大降低。尤其是第二轮集中供地,22城流拍撤牌率高达31%,其中长沙最高,达65.6%;北京次之,达60.5%;沈阳、杭州、广州3城流拍率则超过50%。
    土地市场向来是楼市的“晴雨表”,地卖不掉了,溢价率大幅降低,流拍事件多了,将会对楼市产生不景气的预期和判断。直白点说就是,楼市上涨的预期会大大减弱。事实上,这种情况下,购房者已经开始捂紧钱包,作壁上观了。
    当然,重点要说明的是,对于开发商来说,近期的楼市还释放了两个“坏消息”:百强房企销售业绩“滑铁卢”、涉房“三线五类”强监管2022年将比今年更严厉。
    一、百强房企销售业绩“滑铁卢”。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7-11月份,百强房企的销售额已经“5连降”,尤其是11月,百强房企销售额降幅扩大至37.6%。另外,机构预测,今年百强房企中将有超过70%无法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其中不乏融创、绿地、华润这样的头部房企。专家分析认为,房企销售业绩遭遇“滑铁卢”,本质上是市场行情不景气,购房者不买账。另据中指研究院统计,11月50个代表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套数96393套,环比下降57.52%,同比下降70.32%。房子卖不掉,再加上开发商回款压力巨大,这就有了降价促销的动力。千万不要觉得今年开发商降价促销幅度已经很大了,明年会更超乎你的想象;
    二、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坏消息”,2022年房企的债务、回款、融资压力更大——涉房“三线五类”强监管2022年才是重头戏。今年涉房“三线五类”强监管,不惜以部分房企暴雷为代价,整治房地产业,足可见国家的重大决心。但按照时间安排,“强监管”明年才是重头戏。平安证券测算,明年房企到期债务总额高达1.5万亿,比今年还多12.5%,换言之房企的苦日子还在后面。正如业内同仁所言,2022年,不良房企还会被强制出清,以腾挪出更多信贷资源,滋润其他行业。
    综上所述,当前不管是宏观层面的金融、住房、人口、经济、土地等基本面,还是开发商所面临的销售、债务等危机,亦或是全国房屋均价首次转负跌回万元内,都明确地指向了一个现实: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真的已经结束了,房地产不可能再被高高捧起了,房价更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只涨不跌”。因为业内一直有一个说法是,“十次危机,九次地产”。而房地产作为关联上下游上百个行业的重要产业,显然已经不能再允许其泡沫继续扩大了。
    为什么不能再允许房地产泡沫继续扩大?对此王石早就给出了答案:过去这一轮,我国一线城市接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的态势,同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的高地价、高房价何其相似。但日本的泡沫破裂了,警惕前车之鉴。言外之意很明确:房地产一旦实现硬着陆,泡沫破裂,其副作用不是一天两天能消失的,甚至需要一二十年来消化。
    财经专家吴晓波说,在过去,每当房地产调控开始,很多房企便会通过银行贷款、夹层资金、商票、债券来和国家政策进行对赌,大规模囤地,希望某一天房地产调控突然松绑。现在看来,继续有这种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国家已经做出了选择,对房地产的出清正在加速。
    12月28日,人大副校长刘元春关于房地产的一番表述更值得我们深思:中国住房和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阶段,城镇化、老龄化、人均住房面积、土地财政、房产税立法和试点都进入新的阶段,房地产业按照过去模式发展,必定会导致中国产业空心化和金融泡沫化,不仅对国民经济带来冲击,而且对房地产业本身带来巨大的风险。
    正如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清华五道口庆典上所警告的那样,泡沫中狂欢的日子不多了,做好潮水退却后的准备是每个国家、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金融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罗大众。也就是说,未来对房地产的调控会一如既往地严厉,唯有如此才能达到“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目的,但同时也会杜绝房地产“硬着陆”,即房价不可能大跌,因为我们难以承受其代价。

    + c2 g2 a" g$ W2 {; t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1-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2-22 11:33 , Processed in 0.235571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