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嘟妈下楼散步。刚好碰到一个约4岁的小男孩准备推自己的小自行车准备回家。他没有走坡道,而是推着自行车上单元楼前的台阶。 但是他的体形就不足以抬起那辆自行车,推自行车上台阶对他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于是他回过头来,像身后的爸爸投去求救的眼神。爸爸快走两步准备帮助,妈妈却马上阻止道:“让他自己来!” 随后妈妈轻声的对小朋友说:“这是你的车,你要负责把它推回家。” 小朋友听完后,又用力尝试了下,自行车不但没上去,反而后轮因摆动磕到了小男孩儿的腿。 一气之下,他把自行车推倒在地上,随之大哭了起来。但妈妈依然坚持原则,对小朋友说:“虽然你哭了,但爸爸妈妈还是不能帮助你,还需要你自己把车推上去。” 嘟妈不禁感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现在的父母变得非常富有“原则”。自己的事必须要自己解决,不能宠溺或代替,否则孩子就会丧失了独立性。 这个观念没有错,但是不得不说有些父母是在用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逼迫孩子自立,这样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严重破坏亲子情感,甚至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孩子,首先应被看作是独立个体的人,他们同样具有开心、难过、害怕、焦虑等各种情绪。其次,孩子才是一个被教育的对象。 换位感受下,若推自行车的那个人是你自己,你最爱的人对着急需帮助的你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自己做,我不能帮你。此时的你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呢? 你是真的会产生,我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的!还是会有巨大的失落感与无助感,感觉你可能接下来就算费尽心思也不可能完成了? 所以,我们只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会发现自己做错了多少事。毕竟还是个孩子,他们的世界里每一件事情都是天大的事情。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 如果真的想要孩子自立,我们应先尊重孩子的情绪,再来为他们提供建议。具体的方法如下: 观察孩子遇到的挫折,帮助他确定问题 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 肯定孩子的努力 回到前面的故事,当小男孩因力气不足推不动自行车,向爸爸需求帮助时。 爸爸应该走到孩子身边,描述孩子面临的困难:“因为车轮总是被台阶卡住,所以你一直上不去台阶,对吗?” 当孩子听完你的描述的问题后,往往会自己寻求解决方法。他们可能会说: “那我把轮胎搬上去是不是就能推上去了?” “那没有台阶不就好了吗?我可以走那里(坡道)。” “爸爸,我力气太小了,搬不动自行车,你帮帮我吧。” 如果孩子的回答属于前两种,则说明他们已经学到了确定问题,独立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若孩子提出自己的不足并选择寻求帮助,说明孩子也能认识自己的局限性,主动寻求外界帮助,而这也是非常优秀的品质。 这时候的爸爸,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好的,我来帮助你,可是我应该怎么帮你呢?” 这样的问话,一是尊重孩子的主导权,二是可以引导孩子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孩子要求爸爸直接把自行车扛回家时,这样的帮助则无法锻炼孩子的自主性,爸爸可以拿自己的力气也不够大为理由拒绝孩子。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想一个两个人协作把自行车推上台阶的方法。 等到孩子完成任务后,不要着急表扬,也不要说,看吧,我说这样干肯定能成功!而要把这件事,当做我们和同事熬夜拿下一个艰难的项目一样,发出由衷的感叹:“太难了!但是我们做到了!” 对于很多父母来讲,可能说不出上面的话。明明就是推自行车,哪里难呢?这样的感叹也太虚伪了。 这件事对已经成年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但我们要明白,对于小小年纪的孩子来说,他们既没有足够大的力气,更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解决问题自然也没有那么容易。若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难道不值得鼓舞吗? 若你对孩子说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做不好,会发生什么结果? 就好比你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于你很难的工作任务,自己觉得很开心时,你的老板却和你说:这不是很简单吗?此时的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孩子就是什么样的感受,甚至比你还严重。 之后就算孩子有潜力,他们也不敢给我们看到,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他本应该解决的问题,甚至担心自己做不好,更别说以此来获得肯定。 而且当孩子真正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向别人寻求帮助。因为他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担心别人嘲笑他太笨了。 不帮助可以,但不要嘲损! 我们是不是要在孩子每一次遇到挫折时,都需要采用观察、询问、肯定努力的这种方法呢? 当然,如果父母时间充裕,非常建议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 若时间不够充裕,没办法站在他的位置上为他考虑,我们只需要克制自己,不要说出伤他自尊的话。 但是当孩子需要安慰时,我们也可以帮孩子做事。虽然他们能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可当孩子心情低落或难过时,帮他穿衣服,抱着他去厕所等这是爱意的表达。 毕竟,即使是已经成年的我们有时也需要他人的安慰,不要觉得这样做会有什么问题。 “你觉得”比“我觉得”更好 如果孩子独立解决问题时,总是失败怎么办呢?我们必须等待他们想到解决方法吗?不能提供建议吗? 也不完全是。我们可以提供建议,不过要尽量克制自己“好为人师”的冲动,不要用“我觉得”“我认为”这类句式,而要用“你觉得”“你想到过”。 例如,孩子带了玩具出门,有小朋友想和他一起玩,但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可以对他说: “你觉得是因为玩具是你自己的,而且害怕别人把你的玩具弄坏,所以才不想分享的吗?” 等孩子有回应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告诉孩子: “如我和你一样,有很多玩具,我会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因为快乐越分越多。” 即使孩子当时并没有分享玩具,也没有关系,至少他们会认真听到我们的观念。虽然当时他不一定认同,但他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想起我们说过的话。这样的效果比我们当场强迫他把玩具分享出去好太多。 嘟妈说 其实,我们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个性,能自己处理问题。但这样的能力,是在父母培育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我们要时刻警惕,不要对他们施加太多影响,虽然我们可以立马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独自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 与大家共勉! 5 Q. A" ?' `$ } }+ N) x
( C) m/ t. @' K5 o v4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