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环城西路 环城西路是南通“六桥以内”南北向的主要通道之一,因路边有文化宫电影院、王子酒店、环西文化广场、以及多条公交线路的起、终点站而显得特别重要,交通繁忙。以前因为工作关系、生活需要,每天都要从这里经过。 环城西路的南端原来是张謇先生创建的“五公园”之一的“北公园”,公园里有小桥流水,花草树木,靠濠河边有一座二层的园形“观万流亭”,小时候母亲常带我到这里玩耍,下午总会看到一个叫“胡二”的男子手挎一个扁篮子,篮子里放满了一把把油馓子,他边走边用南通话叫卖:“馓子把儿才起锅得,磞脆透酥得(的)——”,余音拉得很长,很好听。母亲会拿三分钱买一把馓子带我到亭子楼上坐下,边看濠河的风景,边吃馓子,馓子确实又脆又酥非常好吃,如果母亲高兴,再为我买一杯红色的汽水,那简直就是最快乐的一天。 大概是1952年左右,南通市总工会号召全市的产业工人,每人捐一块钱,加上社会各界的赞助,在“北公园”的地方建了工人文化宫,并去上海请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元帅题写宫名,陈毅市长听说是工人捐钱建造的非常高兴,欣然题写了“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几个字,镌刻在文化宫的正上方,直到现在仍然清晰可见。从那以后,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南通工人开会、学习、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南通城的新地标之一。 从文化宫往北,环城西路西侧靠近文化宫电影院原来有一家比较大的食品水果商店,上海的糖果、精美糕点、新鲜水果应有尽有,看电影的、散场的观众,都会到里面转转,生意十分红火。再往北有个比较大的理发店,门口有两个大园柱子,用油漆画了红红绿绿的图案,非常显眼,一排边落地大玻璃窗,里面烫发、美发、理发的情况一览无余,常常有人站在窗外驻足观看,是当时的一道风景。理发店旁边就是“西濠小学”的弄堂,弄堂往下是一个斜坡,西濠小学的大门在“文化宫巷”,从文化宫到和平桥沿河一大片都是低矮的平房,统称“小码头”,大多是棚户区。小学弄堂口向北就是“城区医院”,相当于现在的“社区医院”。因为管理没有大医院严格,家属可以随时陪在病人身边,所以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医院北是一大块空地,因房屋破旧拆除没有再建,再往北还有电器商行、刀剪厂的磨刀铺、还有一家烧饼油条店,就到了与人民路的交界处,十字路口西南角是“富强食品商店”,经营的是南通市食品厂生产的各种名特优产品,是南通城很有名气的食品店,生意兴隆,客流量很大。 环城西路路东边是西南营,除了几条巷子几乎没有店铺,快到人民路的地方才有一家“四和春菜馆”专营传统的淮扬菜,他家的大煮干丝、蟹粉鱼肚、八宝鸭等在南通小有名气,主厨是通城名厨刘明余的弟子王大贤,与我岳父是师兄弟,我岳父解放初去上海谋生一直在上海工作,岳父每次到南通来都要去“四和春”小酌,一是会会老友,二是品品久违的淮扬菜。隔壁就是有名的清真馆子“回民饭店”了,当年这里也是南通人喜欢惠顾的地方,他家的五香牛肉、冷切羊肉、酒酿饼、葱油面等特别受欢迎。 过了人民路是环城西路北段,比较冷落,但在六七十年代靠和平桥濠河边的地方有个“鱼市场”,一年四季水产品丰富,海鲜、江鲜、河鲜轮番上市,大黄鱼、大带鱼0.36元一斤,大鲳边鱼、梭子蟹也只有四五角钱一斤,刀鱼0.58元、鲥鱼0.84元一斤,我买过一条四斤多重的大鲥鱼,才三块多钱,回家烧了一锅,全家人大快朵颐,大饱口福。大闸蟹每斤0.40元至0.70元不等,常买一些送到上海孝敬岳父母。 到了八十年代,鱼市场搬迁,在十字路的西北角新建了“环西商场”,与十字街的“百货大楼”遥相呼应,也曾风光一时,后来因“华联商厦”、“供销商厦”的相继兴建,环西商场受到冲击,趁旧房改造,华威园大兴土木,环西商场也结束了历史使命。 提起环城西路,还有一件令人记忆深刻的往事,因爱人在环城西路最北边的工厂上班,而我们住在有斐饭店的后边,步行要近40分钟,骑自行车只需十来分钟,因此我经常骑自行车接、送爱人上下班,然而,当时有一位刚从部队转业到交通局的任姓领导干部专门在路上查违章带“二等车”的,(那时还没有交警),他常常坐在环城西路北段的煤球店里,见有骑车带人的,突然出来一查一个准,我也被“任老头”查到二次,接受批评教育,有时怕被查不得不从环城东路绕行,那时家家都是靠自行车代步,迫于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成为“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的老油条。 (该文2021.9.17.《南通周刊》紫琅苑版发表)
七十年代富强食品店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