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怎么办?》始于知乎,而后迅速火遍全网,这篇文章引起了对儿童性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大讨论。简单回顾一下: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某一天突然想要穿裙子上学,父母从惊讶到接纳再到帮助实现。 而后同学和老师在见到穿裙子的孩子后给出了各自的反馈,经过了特别的一天,孩子和父母都有诸多的感触。 今天就这件事谈谈儿童的性教育。 儿童的性教育,从孩子的早年生活中就可以一点一滴地进行了,而性别教育是在儿童的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什么是儿童的性别教育呢?从小父母就会跟孩子说你是男孩、你是女孩,孩子在观察周围人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时会逐渐形成男孩和女孩的区别所在。比如: 男孩爱玩枪、小汽车,女孩爱玩布娃娃毛绒玩具;男孩通常留短发,女孩喜欢留长发;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等等。关于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外在和内在特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孩子对外界的观察中逐渐形成的。 文章的作者在后来的采访视频中也提到,文章发出后不少人跟他留言说与自己的父亲关系不好,从未体会到被父母接纳的感受,似乎网友们从这位爸爸的文章中看到了孩子被父母全然接纳的成长自由,而这种自由让不少人深感缺失、羡慕不已。 那么来自父母的全然接纳与儿童的性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在咨询中我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形,父母更倾向于对男孩子有一些刻板的教导,比如,当男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会立即制止: 男孩子还哭,你看旁边的小妹妹都不哭,她会笑你的,不要哭了! 当男孩子表现得害怕和恐惧时,父母们会接受不了: 你是男孩子,怎么这么胆小?你要勇敢!当男孩想玩玩洋娃娃和毛绒玩具时,父母们也会略有担忧: 男孩子还玩这些! 当孩子被过早地赋予一种“应该”的角色时,尤其在七岁前,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压抑某种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力,而这种探索力也许会延后却不会消失。 男孩子首先是个孩子。是孩子就会哭,会感到害怕,喜欢柔软的玩具。当一个孩子尤其在学龄前,表现出情绪和情感的自然流露时,我们成人首先要去了解这个孩子为何有这样的情绪,思考怎样去疏导孩子的情感,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来一句:你是男孩子,不该怎样怎样。 当孩子在早年,他的情绪和好奇可以被善意地接纳、科学地引导,孩子的性别教育,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男孩子和女孩子都能在哭和害怕后学会坚强与勇敢,在玩毛绒玩具中学会柔软和共情。 男孩子想要穿裙子,有一种可能是他们对女孩儿所用东西的产生好奇,就好像女孩儿也会玩枪和汽车一样,这本身并不能说明孩子有性别取向上有什么问题。当他们想要穿裙子去上学,也许依然停留在好奇与尝试的阶段,对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刻。 那么尝试后孩子得到了不同的反馈: 有女同学的支持,男同学的举动,也有不同老师的不同表达。孩子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选择获得了怎样的回应,并从中学习了一种行为在集体中应有的边界感。 如果说孩子有穿裙子上学的自由,那么学校作为一个集体(同学和老师的集体)也有对此反馈的自由,不能说孩子“自由”的举动没有获得全员支持,就显示出环境是不自由的。 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孩子想要穿裙子上学,看似是一个勇敢的举动,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但却不能单单从“勇敢”的角度解读孩子行为。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预示着一种表达的需求。这种表达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好奇?引入注意?标新立异?……还是有其他的诉说?这是大人们需要继续与孩子沟通,继续观察孩子的生活后,更值得深入了解的方方面面。 儿童的性教育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每一天,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儿童的性教育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理解的教育,一种爱的教育。 : l L. G1 b& P2 v9 K! U' @. k
9 T4 E* o C8 B& P+ v. \
7 P' j" l4 F) h/ z
+ r. C6 k7 x. F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