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说,她又没忍住吼了孩子。 原因是孩子晚上写作业磨磨蹭蹭的,一会要去厕所一会要喝水,一会又咬着笔头发愣,自己实在没憋住火,就又吼了他。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吼他了,我知道不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每次情绪上来,我的大脑就一片空白,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嗓音,更控制不了自己锋利恶毒的话。 我很爱很爱他,但发火时,却能说出“不要你了”、“你笨死算了”这样恶毒的话。 对于孩子的哭泣,我无动于衷,甚至厌烦、想捂住他的嘴、揍他。有时候我都想,这破“皮夹克”不要也罢。谁爱要谁要吧。 自己的亲生骨肉我竟然这么残忍。 明知道吼娃不好,也暗暗发过誓下次不再大声吼他了,但下一次,还是这样,甚至更大声,更过分。 听完闺蜜说的,我的脑子里也嗡嗡的,毕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被娃修炼的妈。 为什么孩子越吼越不听话?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五层次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安全需要是最基础的人类需要之一,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生理需要。 对孩子而言,安全需要不仅仅是生命安全不被威胁,生存环境安全同样重要。 当一个人的内心感觉安全,他便不需要动用过多的力量对抗恐惧和不安,才有改善行为、遵守规则、认真学习的基础。 反之,为什么吼叫、打骂很难产生真正的管教效果?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动用了过多的心理能量,用于防范“恐惧”和施加“对抗”。 当孩子面对大吼大叫面目狰狞的父母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只想捂紧耳朵,让这场暴风雨快点过去,至于父母说了什么,他们无暇听、也无法照做。 李玫瑾教授曾说:“父母发火时,孩子的那种害怕,就像被几只老虎逼到了墙角”。 而面对孩子的“无动于衷”,我们更忍不住提高音量,说更难听、恶毒的话。 事实上,就像德国经典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中描绘的那样,孩子的内心在我们大吼大叫下,早已四分五裂。 这样的他,又怎么能接收父母的信息,又如何思考自己的行为并做出改变? 时间久了,被吼的多了,内心也麻木了,甚至产生了抗吼免疫。任你再大声,他也无动于衷。 其实,父母偶尔一两次的吼叫对孩子的伤害并不大,最怕的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情绪的发泄口,把大吼大叫当做管教孩子的常用方式,还错怪孩子听不进去。 面对熊孩子,不想吼叫,试试这几招 01情绪摊牌,隔离冷静 我们的情绪不是一下子上来的,它有一个慢慢爬坡的过程,是什么让我们最终爆发了? 是委屈,是一种「过于照顾孩子感受他却不领情」的愤怒。 孩子画画磨蹭着不来吃饭,你催了一次,他没动,催了二次他还没动,眼看着饭要凉了。 听听自己此刻内心的感受,你是有点生气的。 但,你又觉得不至于因为小事跟孩子发脾气,于是选择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压抑自己的情绪,开始规劝——“快点啊,饭要凉了”、“你吃完再画多好呀,一时半会画不完,饭后有的是时间”。(你的潜台词:你快给老娘滚过来吃) 这就是情绪的导火索——你不满,但你没直说,而是选择了忍。 当我们一味强迫忽略自己而照顾孩子情绪时,反而会给孩子一种“我的情绪最重要”的错觉,稍不顺心,则换来讨价还价—— “凉就凉,我不怕凉”、“我不想饭后接着画,就想现在画完。”(其实,娃的潜台词:我非常认真地在考虑且回复你的建议,答案是你的建议我不想采纳) 而你,肯定也无法像忍者神龟一般一直忍下去。 孩子的变本加厉会直接把导火索推向引爆点——“我不管你怕不怕凉,立马给我过来吃!”、“晚一分钟,画我就给你撕掉!”(此刻你的潜台词:我都这么降低自己迁就你了,好言相劝你还不听,是不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我就不吃”“你凭什么撕我的画”“你真是个讨厌的坏妈妈”。(娃的潜台词:怎的了?为什么前一刻还有商有量,我只说了不同意,她就开始发脾气?妈妈太讨厌、太可怕了呜呜呜……) 话赶话,火拱火,最后两败俱伤。 所以,如果你有情绪,不如直接和孩子摊牌,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我催你两次了,我的本意只是让你好好吃饭,你如果继续磨蹭,妈妈会感觉你十分不尊重我,我会很生气。” 相信我,很少有孩子明白你的真实感受后,会说“你生气吧,我就是要故意气死你…… ” 因为他们的本意从不是故意找茬,大部分都是我们有所图,他们不配合,而我们打着讲道理的由头,却不说出背后的情绪诉求。 孩子们没眼色,看不懂、参不透啊。 最后才会让事情愈演愈烈。 所以,最开始,就把问题和情绪可以一起摊牌给孩子,他反而会试着理解、照顾你的情绪。 02隔离阶段,复盘自己情绪爬坡的过程,找原因和对策 如果情绪已经上来了,没办法理性思考,娃哭闹,你也一肚子火时,不如先闭嘴,保不齐一张嘴,就说出什么难听的话。 两个人分别隔离开,冷静一下。 告诉孩子“再谈下去妈妈就忍不住说难听的话了,我不想伤害你,也不想让你伤害我,我们都冷静下”。 娃崩溃就让他崩一会好了,一个人崩总比两个互相拱火强吧。 隔离时,努力冷静下来,看看自己的情绪是怎么来的,孩子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 若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多半,他们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你的帮助。具体看这篇《不想吼娃,脾气上来又控制不住?多问这句话,亲子关系至少和谐一半!》 若是自身情绪不对,不过是借题发挥把火撒孩子身上,那就需要反思了。 其实仔细回想,很多时候吼娃,都是我们本身情绪不好,压力很大或身体太累时导致的。 当时的自己就是一枚定时炸弹,稍微一点小火苗就炸了。同样一件事,若发生在我们身心愉悦时,则啥事没有。 所以妈妈们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 03我好了,你好了吗? 如果自己情绪稳定了,那就去找孩子,告诉他“妈妈调整好心情了,可以平静的对话了,你好了吗?” 发脾气在所难免,孩子看见父母调节情绪的过程,也是他学习的过程。 所以,生气后的相互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一次,CC在学校因事耽搁回家晚了,而我白天的工作也没处理完,心想早点把两孩子收拾清,好把工作捋清。 但CC那晚也是极其没眼力见儿,要么作业磨蹭着不开始,要么自己干的事情突然不干了,让我帮忙。DD看见姐姐闹,在旁边看热闹不嫌事大地呼啦嚎疯地喊,当时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实在没忍住就吼了CC一句“今天你就不能自觉地干一件事?” 本来就超不爽的CC被我一吼彻底崩溃了。(行吧,大意了) 于是,我一手抱着不安分要妈妈的DD,一手搂着哭天抢地的CC。(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心肌梗塞的感觉) 等CC情绪平复了,我也冷静的差不多了。 刚刚凶你是妈妈不对。(嗯,我是带着诚意开始的) 等你们收拾好睡下,妈妈还要工作。所以我想着什么事都快一点,心里就有点着急。 人一着急就容易发火。(发火原因) 妈妈很着急,你却一直在磨蹭,我一生气所以喊了你。(妈妈情绪) 现在妈妈已经冷静下来了,你好了吗? 女汉子点头。 那今天晚上你能帮助妈妈吗?自己洗漱,看绘本,然后睡觉。(表明妈妈的诉求) CC听完叹一口气:唉,好吧。 我把情绪一五一十地摊牌,让CC知道我什么心情,这种心情哪来的,怎么造成的。 也让她明白我也很重要!我不是木偶,我也有诉求,诉求实现不了,也会有后果。 我们不需要给孩子营造一种妈妈无所不能的假象。 事实上,即便你甘愿做一个忍者神龟,娃大多数也不会良心发现,主动放你一马。 反倒是你也摊牌,让娃知道你也会累会烦会没耐心,他反而会神奇地考虑你的感受。 跟角色无关,这就是人与人相处的人间真实。 所以,作为妈妈,你的感受也很重要,妈妈不好了,孩子不可能好。 必要时,应该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是人,会累、会痛、会难过、会烦躁,当然也会犯错。 但妈妈发现自己做错了会立刻改正,情绪不好,也会想办法纾解。 孩子看见大人发火并自我平复,也是一种控制情绪的学习。 改变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事情,但好在,只要行动起来,结局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 V3 D5 \& Y+ `, B0 l4 a: m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