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6798|回复: 1

[育儿心经] 孩子依恋布娃娃,小毯子不离身……家长的处理,关乎孩子一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1-4-25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广东省东莞市
    你能想象孩子拽着一条长棉被到处乱串的画面吗?
    这几天刷短视频,很意外地看到一个小男孩拖着长长的棉被穿梭在人群中的视频。
    他一边吃着手指,一边还捂着一张又脏又破的小被子。
    就像短视频上的字幕所说:
    小被被虽然破破烂烂,但却是男孩从小到大爱不释手的宝贝,去哪儿都要带上它。
    孩子如此迷恋一张小破被的确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不清楚状况的家长,可能还会以为孩子是不是心理有异常?
    其实,这只是成长阶段中“恋物”表现。
    而破被子对于孩子的意义,远不止一件好玩的物品。
    “妈妈,没有它就没有全世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有这样的习惯:
    他们可能疯狂痴迷一个玩具,不论它被玩得有多破,还是对它情有独钟,爱不放手;
    他们也可能会迷恋上一个枕头,每天晚上睡觉都要抱着才能睡着,拿开便大声哭闹;
    他们也许还会迷上一条破毛巾,有事没事都喜欢拿在手里摆弄,去哪儿都想带上……
    朋友小璐家的女儿果果就是这样的。
    自从1岁过生日时,收到妈妈给她送的绒毛娃娃,她就对娃娃产生了疯狂的迷恋。
    现在果果3岁了,娃娃也被玩得破损不堪,但她对娃娃还是痴心不改。
    “她半夜还抱着娃娃睡觉,醒来如果找不到就使劲哭;
    有时候看她一个人对着娃娃,不知在说些什么,玩得忘乎所以。”
    曾经有一次,她家女儿去亲戚家玩,也顺便带上了这个布娃娃。
    回到家,才发现布娃娃被不小心落在了亲戚家。
    当天晚上果果就哭了一整宿,不管怎么安慰她都不肯睡。
    小璐觉得很诧异,为什么孩子的眼里、心里装的都是娃娃?
    想必很多父母都会和小璐一样,对孩子的恋物癖感到不可思议。
    甚至,还会担心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其实孩子有恋物癖,父母也不必过分忧虑。
    孩子恋物成瘾,恰好是在满足内心某些尚未满足的安慰。
    也正是说明了,孩子这个时候正处于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阶段,也更需要我们的悉心关注了。
    孩子痴迷的不是“吃奶”,是情感依恋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曾做过一个“母爱剥夺实验”:
    他把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从它们的妈妈身边抱走,分别关进放置了两个“假妈妈”的笼子。
    其中一个是用铁丝做的妈妈,冰冷坚硬,上面绑着奶瓶。
    另一个是触感柔软的绒布妈妈。
    刚开始,幼猴们焦躁恐惧,不断尖叫,甚至大小便失禁。
    几天之后,意识到妈妈不会再出现的幼猴,开始把感情转移到假妈妈身上。
    尤其是幼猴们都选择爬到“绒布妈妈”身上,不停地抚摸她的脸,轻咬她的身体。
    实在饿得受不了,才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喝饱了奶再回来。
    实验结果显示:
    幼猴对肢体接触的需要,超过对吃奶的生理需要。
    哈利·哈洛进而推出:
    幼儿会依恋带给他接触性安慰的人。
    换句话说,爱的真相不是提供食物,而是情感依恋和肢体接触。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可控第三者是一个人走出自己孤独的想象世界,而进入现实世界前的一个过渡态。
    他正是通过控制一个过渡性客体而初步形成对外界的掌控感。”
    简而言之,孩子正是通过掌控这个“依恋物”来获取生存于这个世界里,对爱和安全的依恋。
    一般来说,孩子发生恋物情结,多数时间在6个月到3岁之间,在2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所以,在这段时期父母及时满足孩子心中对于情感和亲密关系的需求,对于帮助孩子建立安全依恋至关重要。
    我有段时间工作忙,很少陪孩子。
    有一次,回到家后注意到孩子很专注地玩一个爬行小熊。
    他一会儿扮演小熊爸爸,把它抱着又唱又哄;
    一会儿又扮演小熊的朋友,带它一起在地上学习爬行;
    有时还把小熊当作马儿,骑在它身上玩耍……
    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过程,他完全乐在其中,仿佛自己主宰了一切。
    其实,这个时候在他的认知里,妈妈是没时间陪他,但小熊可以无时无刻陪伴 她。
    而当我工作没这么忙的时候,陪伴她的时间变多了。
    我发现,她对于小熊的依赖则自然而然地减淡了。
    这也说明,在第三者过渡性客体上寻找寄托,并不是一件坏事。
    适当的替代性补偿,可以帮助孩子安全渡过自己的情感依赖期。
    也可以让妈妈松口气。
    父母用爱喂养,孩子才能绽放阳光
    孩子有恋物癖不是丢人的事。
    傅园慧之前在《我家那闺女》中,半夜睡得迷迷糊糊时,总是无意识地去摸一根大红绳。
    她爸爸说:
    这个东西叫“摸摸”,她小时候喜欢摸一块小毛巾,长大后,就摸这根红绳子。
    维嘉好奇地问:“如果不摸会怎么样?”
    爸爸回答:“不摸,手就没有地方放。”
    教育讲师李群峰在《儿童行为心理学》中说:
    “只要孩子情绪、行为等方面发育正常。
    孩子对物品的依恋就不是异常的。”
    安慰物就好比孩子的朋友,孩子脆弱的时候可以给予陪伴,孤独的时候也可以陪同玩乐。
    父母接纳孩子的恋物癖,就是支持孩子交一个可以给他安慰的朋友。
    而过多的干预反而可能破坏孩子的情绪和支持系统,甚至会养成极端的恋物。
    父母只有充分掌握爱的尺度,才能供养起孩子对安全依恋的需求。
    而当孩子对一个东西极度依恋时,父母可以有以下几个点进行参考。
    首先,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向重要抚养者发出需求的信号时,如果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满足,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也能让孩子大脑边缘系统发展完善,注意力和自控力也能相应得到提升。
    否则,就可能产生紧张、不安和焦虑,或是形成不可控的极端恋物癖。
    当孩子喊“我要抱抱”、“妈妈,我爱你”的时候,正是孩子呼唤爱的时刻。
    父母一个拥抱,一句“宝贝”,都是给孩子最及时的回应和满足。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要从照顾孩子急切的需求开始。
    这点做到位了,极端的恋物癖就不容易产生,或者最终消失在孩子的世界。
    其次,设置“精心的时刻”,给孩子足够的陪伴。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
    父母如果可以每天全身心陪伴孩子至少15分钟,孩子的安全感可以得到明显的提升。
    记住,全身心高质量陪伴很重要。
    睡前陪孩子入睡,可以抱抱孩子。
    或者,把他的小手放在自己手里,唱一支睡眠小曲或者读一两个童话故事。
    高质量陪伴,身体接触非常重要。
    循序渐进,减轻孩子的极端依恋。
    如果孩子对一个物品极度依恋,我们不必急忙让孩子去掉依恋。
    我们可以在陪伴的过程中,先尝试改变睡前场景。
    比如,把孩子的睡眠环境重新布置一下,床换个位置,改换一下旧情景。
    然后先去掉依恋物,陪伴孩子入睡,等孩子睡着再离开。
    以自己的睡前陪伴作为替代物,这样更能使孩子对物品“脱瘾”。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住几天,彻底更换睡前环境。
    哈佛心理学家教授吉尔博特说:
    “十年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相比宽裕的物质生活,高质量陪伴才是馈赠给孩子最有意义的礼物。
    但愿天下每个孩子内心贫瘠的土壤,都能在父母的爱和陪伴的滋养下绽放阳光。
    养孩子
    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
    这样细腻而坚定的爱,
    也像是对待曾经那个幼小的自己
    好好呵护这个可爱的小生物吧!

    5 y6 C, B4 S6 P: X. x6 R' C4 ~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1-4-2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22 02:13 , Processed in 0.319385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