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 当前重点任务是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要把推动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明显转变,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 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要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同时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 4月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该文件答记者问时指出: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对孩子怀有过高期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超前培训,推波助澜;一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迎合家长。这些不规范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破坏了教育生态,必须加强规范引导,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指导意见直指幼小衔接,背后却是整个社会正在面临的全学段教育焦虑。这些指导意见到底意味着什么?出台背景如何,又是否能缓解焦虑,真正引起升学政策,乃至教育方式的大变革? “托福114分是没发挥好” 前段时间北京有个11岁的小孩上了热搜,原因是六年级的他参加托福考试就拿到了114分。 图为父子合影,源父亲黄斌的公众号 114分的成绩是什么概念呢?申请国内外顶级院校绰绰有余——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三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要求托福考试达到100分即可。 托福考试,美国的学术英语语言测试,满分120分,考察听、说、读、写4个方面,可用于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院校申请。 ——摘自百度百科 如此高分,实属不易,孩子爸爸却说:“口语没有发挥好,总分应该是117分或者更高。” 从最开始的“4岁孩子词汇量1500在美国够用,在北京海淀不够”,到孩子刚刚出生三天,家长就在名校幼儿园门外彻夜排队,再到如今日常生活保持全英文交流,甚至给八个月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请一对一外教…… 一个“好孩子”的好成绩背后,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全力以赴,是全家老少三代人的咬牙坚持。 孩子们背负着爸妈的希望,肩上的书包看起来比自己还大,厚厚的眼镜片下是睡不饱的双眼。童年的关键词,仅剩“分数”“试卷”“排名”…… 爸妈们也不容易——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职场压力只增不减,家里还一地鸡毛。 从“学区房”到“鸡娃”再到“内卷”,教育焦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甚至某个年龄段特有的了。既然爸妈和孩子都疲于奔命,那为何还要争?如此焦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的娃一定得比我强” 上周末,我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出来小聚,说是放下娃,吃饭散个心,结果当妈的人就是三句话离不开娃。 闺蜜琳雯率先开始:前天晚上,给孩子讲一道数学题,反复教了三遍还不会! “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好一通数落,骂完了看着孩子一边抹眼泪一边做奥数题的背影,我忍不住后悔,结果手里拜托朋友找数学老师的微信已经发出去了。” 琳雯脸上满是无可奈何,孩子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没人比爸妈更心疼。 “我也知道欲速则不达,可是班里其他孩子都在外面疯狂补课,别人家‘牛娃’的新闻三番五次登上热搜,我敢让我的孩子先停下来吗?现在放手让他‘快乐成长’,以后长大了如果真的一事无成,反过头来埋怨我怎么办?我可担不了这个责!” 逼着孩子超越同龄人的我们,全然忘记当年十月怀胎时,一心只求TA健康、快乐。怀孕时向各路神仙许下的愿望,可从来不包括解得出数学卷上最后一道大题和读得懂英语课本上的每一句话。 除了外界环境都在“鸡”,父母对于过往的遗憾,和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也加深了焦虑。 聚会上另一位朋友兰珊,是传说中的“海淀妈妈”。她的孩子尚在念幼儿园,就已经报了一大堆课外班,一周七天,孩子没有一天能安安稳稳待在家里自己玩会儿。 渐渐地,孩子每天早上不肯起床,甚至总要哭闹一通才勉强出门,“厌学”征兆初现,妈妈却没有发觉。 直到有一天,孩子喊出“妈妈我讨厌你”,兰珊才恍然发觉,她的“小萝卜头”已经很久没跟她说过自己的小秘密了,晚上也不嚷着要和妈妈一起睡了,亏她当时还很欣慰,觉得孩子长大了。 兰珊强忍着眼泪说起此事,我们除了拍拍她的肩膀,递两张纸巾以外,什么也做不了。 作为“海淀土著”,兰珊身边的“牛娃”堪称“没有最牛,只有更牛”。职场上就不肯认输服软的她,更是常把“我的娃一定得比我强”和“我当年得不到的,现在全都要给孩子”这两句话,挂在嘴边。 兰珊把孩子的未来,当成是自己所有遗憾的补偿。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把自己曾经想做却没做到的事情强加给孩子,罔顾孩子的自我意志。 我们往往默认下一代要比自己强,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的未来找一个靠谱的保障,从而可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但这种潜意识里的想法,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 “一家高知,怎么生出来你这么笨” 出版人李鲆前两天发过这样一条微博: “你不可能用赚5000块钱的认知和方法赚到50000块钱。” 这话套在教育上也适用:爸妈自身思维认知的局限,某种程度上就会成为孩子的天花板。 也就是说,教出个成功、幸福、能够赢在未来的孩子,前提是我们得自己先明白什么是成功和幸福,以及如何赢在未来。 要是我们只盯着眼前那张试卷,总是和孩子计较那一分两分的得失,TA又怎么长成一个内心坚韧、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孩子呢? 饭桌上还有位妈妈,夫妻二人都是大学教授,家里长辈毕业于清华大学,可谓是书香门第,结果生出来的女儿一路“学渣”,尤其是数理化,常常是班级倒数几名。理科出身的妈妈为此头痛不已,女儿开始觉得自己不配做爸妈的女儿。 转机发生在爸爸身上,他发现女儿的抑郁倾向,于是鼓励她发展自己爱读书、善思辨的长处,加入了学校的辩论队,慢慢地,女儿变得开朗、自信。 人生幸福的根源是拥有舒服的亲密关系,而非一张全是红对勾的物理试卷。选什么幼儿园、读哪所学校、学文还是学理……看起来是孩子的分岔路口,其实背后,都隐藏着我们自己的恐惧和纠结。 妈妈对女儿的严苛管教,来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不自信。奋斗了几十年尚不足以为孩子托底,却寄希望于孩子能为我们托底? “分数重要,但不是全部,更不是根本” 希望孩子有好成绩当然没错,但是通过逼孩子学习得来的好成绩,真的可以成为TA未来人生的必胜法宝吗?想要孩子成功、幸福,我们还有其他办法吗? 学堂的心理咨询师静姐曾遇到过这样的家庭: 妈妈没有过多插手儿子的幼儿园生活,同龄人急着背单词、背古诗的时候,小男孩在楼下花园里和蛐蛐玩得很开心。转眼上了小学,男孩什么都不会,被远远甩在后面,他回家问妈妈是不是自己太笨了,妈妈却说: “那是因为你的小朋友们提前学过了,从今天开始,妈妈每天和你一起学习20分钟,你很快就能追上啦!” 简单的一句话,是妈妈内心的强大自信,和长远目光。 分水岭出现在三年级。幼儿园里提前学习的小孩子,虽然考试成绩尚可,但因为上课没有新鲜感,鲜少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讲,久而久之思维发展迟滞。 而这个小男孩,“玩得好”自然也就能学得好,因为好奇心和专注力保持得好,从“后进生”慢慢变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尹建莉老师一直说:“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童年就是孩子积蓄能量的重要阶段,如果都用来对抗外界压力,没有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灵魂,那以后面对风浪时,自然不堪一击。 让我们停下疾驰的脚步,看看我们的孩子,允许TA当下就是快乐的吧!因为一个精神舒展、内心健康有力量的孩子,“成功”“幸福”是迟早的事。 9 ?; K0 ^' r& q1 k/ I, {# G$ t
6 V* O% ?2 C9 J, L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