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妈妈投票:什么时候的孩子最糟糕?相信99%的妈妈都会说:孩子“熊”的时候。 但如果咱们再大胆的设想一下,孩子生来白纸一张,是谁让人家变成熊的? 许多时候不是现在的孩子太“熊”,而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拎不清,不知道什么不该惯,什么不该管。真正该管的一笑而过,不该管的却勒令制止。但放手不管和过度娇惯,犹如伤害孩子的两把隐形刀,哪一个对孩子的成长都没好处。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如果可以做到这“两不惯,两不管”,孩子长大会更有出息,亲子关系也会更和谐!两不惯 01 不尊重父母和他人——不惯 这代孩子,应该最大程度上被释放天性了吧。我们倡导比上一辈更独立、平等、自由的育儿方式。 前些天跟几位教育界的长辈聊天,他们说: “现在的孩子,都被宠的「没大没小」,「不尊重文化」大行其道,只有小部分的孩子谦恭有礼,这样下去,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 细想,好像确实随时能看到顶撞父母、对爷爷奶奶呼来喝去的孩子。 而大多数人,对孩子的无礼、傲慢完全可以做到视!而!不!见! “妈妈,你去给我拿个苹果!” “奶奶,你做的都是什么?没一样我爱吃的!” 矫枉过正,说的便是如此了。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明显的长幼颠倒,当你忽略了孩子对你的尊重,就是在本质上允许他们践踏你作为父母的威严。如果连起码的尊重都得不到,何谈管教? 过分尊重实际上是把孩子放到了跟父母同等的位置,让他们跟父母协商该如何教育自己,但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孩童时期需要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重权威。 如果孩子现在很难尊重权威、尊重他人,长大后他就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眼下看,全家人都围绕他一个人转,甚至全社会可能都愿意给予一个2、3岁孩子更多的宽容,但有朝一日当他进入社会,当他突然长大,发现不再具有这种资源倾斜时,很容易心里不平衡。 所谓当局者迷,一个好的检测法是问自己: “我能接受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对我吗?” 如果不能,让你的孩子也不要这么做。养孩子的路上,还是需要时刻保持“偏离正轨”敏感度,毕竟,我们没有第二次教养宝宝的机会。 02 靠发脾气达到目的——不惯 发脾气是每个父母都会抓狂的事,甚至有的时候,娃根本就是无理取闹。其中独立意识的萌发、执拗期等等成长中的必然阶段自然不能忽视。但如果孩子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而父母总是屈服,那么他慢慢的就会明白,哭闹和发脾气是一种要挟父母的手段。 这会导致三个恶性循环的结果: 外人觉得孩子很熊; 孩子学不会心平气和描述需求的能力; 家长找不到孩子发脾气的破解之法。 恶性循环就是,你越不想外人觉得孩子熊,你又没有其他办法控制他,就只好打破底线满足他。但是每退一次,你的不甘就多一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大爆发——吼一顿,揍一顿。 然后后悔,进入下一个恶性循环。如此下去,孩子只会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胡搅蛮缠、无理取闹,越来越没“教养”。 每天被气死100次,一定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件事宝宝发脾气之日,恰是他情商培养之时。 两不管 01 能承受的困难——不要管 养育中最考验父母的,就是如何把孩子遇到的问题变成孩子成长的机会…… CC一直是个急性子,小时候叠高高,搭不到最高一个倒了就哭、还生气的扔积木; 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人家拒绝她:“我们不跟你玩”,就超受伤地惨哭…… 让孩子去直面问题对父母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没人愿意看着孩子在痛苦、伤心、失落中多呆一秒。 所以,很多人选择挡在孩子面前,披荆斩棘,做四处灭火的消防员。就像我家奶奶,总会在第一时间说:“来来来,别哭,奶奶给你搭/啥破玩意儿,咱不玩它了。” “来来来,别哭,她们不跟你玩,奶奶跟你玩。” 但是,让孩子在痛苦中多呆一会儿很重要。 “人类真正的思考和成长往往都来自于那些不快乐的经历和情绪。没有失望过的人哪懂得珍惜?没有悲伤过的人哪懂得善良?没有痛苦过的人哪懂得感恩?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格就越高贵。” 对极端情绪的调节,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情商。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在遇到挑战时不会放弃或沮丧,他们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创造性地思考并坚持下去,直到找到解决方案为止,这些能力与成长心态是并驾齐驱的。 所以,最初的时候,我常跟我家奶奶抢答:“妈妈知道你没成功很生气,但是想搭成功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平静下来,更耐心、更认真地再试几次。再小心一些,也许就能成功,可以深呼吸吗?冷静一下!再试一次吧~” “被拒绝了很伤心,妈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可事实就是如此,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跟初次见面的人做朋友。如果你还想加入,可以再想想有什么更容易被接纳的方法,尝试带一个娃娃加入?尝试加入他们的游戏?” 生活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不能一一都去为他们解决掉。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困难时刻可能痛苦,但却是他成长过程中重要而宝贵的时刻,他们正在学习体验挫折,接触和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 游戏时,不要让孩子一直赢,也不一定每次都让他当主角,适当让孩子输,体会失败,学会自我调节。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要立马进行帮助,给孩子一些时间,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学会与挫折相处,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大有用处。 02 能自己做的事不要管——不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DD1岁多的某天,我们全家坐在餐桌上吃饭,我斜眼瞄见他正拿着一根吸管,努力地杵啊杵,试图扎开牛奶。不知道多少次之后,终于成功了,他兴奋又骄傲着大叫:“啊~啊~”,示意我们看他的“战绩”,我们自然毫无保留的奉上了惊喜与赞美。 事后我跟C爸聊,CC小时候掌握这个技能,至少得2岁后了吧?为什么老二整体都比老大独立得更早?因为他们有着充足的自己探索的空间。 若是CC那时候,5次扎不进去,恐怕早有人拿过去代劳了。如果我们时刻都关注着孩子的需求,就会发现,我们实在不忍心孩子处在艰难中,哪怕多一秒。 所以 ,2岁还给孩子喂饭、4岁还给孩子穿衣服、6岁还给孩子穿鞋、7岁还给孩子整理书包……不觉有异。你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又操心又受累?委委屈屈地希望孩子体谅?孩子还真不见得领情。 每天早上送CC上校车,等车时我都能听见类似地抱怨:“奶奶你又忘了给我装口罩了!妈妈怎么我书包里没有跳绳?”养育孩子这件事,过程错了,结果就一定错。 父母喜欢包办,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有任何不如意就只会发脾气;碰见一点问题就求助,什么都不会干,也不认为应该自己来干。 因为父母一直在告诉他“你不用飞,有我呢”,温水煮青蛙般一根根薅光人家的羽毛,N年后的某一天突然嫌弃:“你怎么还不会飞?” 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长大,不渴望自己独立带来的成就感。 有了二胎DD之后,我发现,做父母,有时候站远点,更容易拎得清。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技能上帮助他们独立,在空间上尊重他们的自由。给他思考、成长的空间,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做好陪伴、引导和及时的鼓励就够了。当然,如果决定改变,也要循序渐进,不能让孩子有被抛弃的赶脚。 C妈最后友情赠送一个“度的把握”。 “包装袋撕不开?” 先让他自己试,暗中观察,撕了N次觉得下一秒娃就要崩溃了——介入:“手撕很难是吗?宝宝用嘴试试呢?” 又试了N次,下一秒又要崩溃了——再介入:“看来这个实在太硬了!宝宝用工具试试呢?比如剪刀?” 比起拿过来代劳,这个过程会很难、很煎熬。但这种成功后的喜悦是凡事被包办的娃体会不到的。而正是一次又一次类似的经历,才能构建出孩子强大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孩子,别嫌费事儿,早期省过的事儿,早晚有一天会加倍费事儿回来。孩子出生在这个世上是一张白纸,他们并不清楚如何做一个好孩子。而我们也是在不断地升级打怪,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妈妈/爸爸。看看这两不惯,两不管你有没有中招啊!
5 j ?3 _$ g8 z! ~1 M$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