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吗”字去掉,是对一个二胎老母最大的尊重,哈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曾经做过一项有关手足互动的研究。研究者通过统计数据发现: 2岁到4岁间的小朋友,每小时会闹矛盾6-7次; 年龄稍大的孩子会少一些,例如4到7岁的孩子,每小时闹矛盾3-4次。 朋友们,平均10分钟干一架的频率感受下?以我家的情况来看,CC已经是个上小学的“大姑娘”了,DD虽然还不到一岁半,但也有了强大的“战斗力”,上一秒相亲相爱,下一秒鸡飞狗跳的场景时不时地上演。 关于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尽量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一直在思考和总结,每次有了新的感悟,也忍不住分享给大家,今天这几点也是有感而发。 老二会表达之前,父母要学会做翻译官 我发现手足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千变万化。就像1岁前,我觉得俩娃简直天使,CC爱DD,爱到无法自拔,DD作为姐姐的迷弟,眼里都有星星。 但1-2岁之间,随着老二物权意识的觉醒,执拗期的到来,纷争就此拉开序幕。一会儿抢姐姐的玩具、一会儿撕姐姐的书、一会儿破坏姐姐的作品,哎妈,简直随时随地都在惹事招非。 更糟糕的是,因为还不会表达,所以沟通也简单粗暴:非抢即推,非打即咬。 作为姐姐的CC,可没有亲妈滤镜,人家也只是个孩子啊,所以,能忍住不还手?才怪! 这个阶段,怎么减少冲突?父母要学会做两个孩子的翻译官。 一来,跟老大解释老二的行为并非有意,而是因为他还不懂(正确的表达方式),让老大有自己比DD明事理,不跟DD一般见识的感受,继而心甘情愿的主动选择包容: “DD不是故意打你,他还没学会控制力度,我们拿着他的手,告诉他,轻轻的,好不好?” “DD不是故意毁坏你的积木,他只是好奇,看你玩的开心,他也很想开心,我们分他一些让他自己探索,他就不继续给你捣乱了!” 二来,从一开始就给老二示范正确的表达方式: “不抢不抢,我们跟姐姐说,拿拿~拿拿~” “不打不打,姐姐没有不给你,在给你分饼干了对不对,等等~等等~” 老二说不出口的诉求,你帮他说出来,不仅能帮他尽快学会正确表达,老大也能因此理解弟弟:原来弟弟是想要、是着急,而不是故意搞破坏,那我就可以收起我20米长的大刀了…… 让孩子理解孩子很难,所以,父母要给助力;让孩子包容孩子更难,所以,父母要给方法。 孩子会表达后,争吵时,先别着急介入 我闺蜜,家里也是俩娃。哥哥+妹妹的组合,两个孩子相差不到两岁。打架么?当然也打!但老二能说会道之后,俩娃争执的过程和结果,反而让闺蜜“大开眼界”。 有一次,哥哥玩积木时,妹妹也非要玩。哥哥不让,妹妹就上手抢。闺蜜刚想上前“调解”,就听哥哥说:“我们排队玩,我比你大,所以我先玩,你后玩。而且,你现在可以看着我玩,一会儿你玩的时候就会了。” 没想到的是,妹妹同意了!还认真的在旁边“观摩”,哥哥搭好积木后,甚至还崇拜地说:“哥哥好棒啊!” 什么?!就这样happy ending了?原来事情还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些时候,孩子争吵时,你不必每一次都当裁判,如果事情可控,我们可以先不用着急介入。 孩子之间也有自己的秩序,而家庭成员之间的秩序是最为安全的一种。能在这种安全的环境中,通过争吵、谈判等方式学会竞争与合作、公平与规则,尊重与体谅,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是件多好的事情啊。 对于有二胎的家庭来说,这可是一个“先天优势”。正因为有了兄弟姐妹,才会让娃尽早学会社交技巧。反之,父母干预过多,总惹不住先去评判对错,下个结论,比如“妹妹别给哥哥捣乱”或者“哥哥先让着妹妹”,很有可能就一次次抹杀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然,如果是电光火石之间就打起来的暴力情况,还是要及时制止,并告诫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 老大势必要改变,但改变的原因要注意 二胎的到来,势必会带来一些变化。尽管你在准备要二胎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老大打“预防针”,但事情的走向却并不一定遂你愿。 俩娃争执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老大觉得老二的到来限制了自己的行为,才把弟弟/妹妹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DD还没出生的时候,CC其实就有过当“老大”的经历。那个时候,小表弟刚出生不久,CC也曾趁我们不注意偷偷拧他的胳膊。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弟弟不讨喜。 因为他,原本可以随意在床上蹦蹦跳跳的她,会被制止:“别跳了,这样会把小弟弟跳晕。” 因为他,原本可以在家里每一个角落大喊大叫的她,会被立马叫停:“小声一点哦,弟弟刚睡着。” 虽然我们觉得用词温和恰当、指责并不明显。但是我们的行为还是不经意地给孩子间造成了更深的矛盾。在CC眼里,自己种种的行为受限,皆是因为弟弟的到来。所以,就把怨气转移给了小表弟。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弱化弟弟才是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强调改变是因为不恰当的行为本身。 比如CC再一次大喊大叫跑进屋的时候,我会问:“你睡到一半爸爸叫醒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生气?爸爸吵醒妈妈的时候,妈妈是不是也发脾气了?所以,有人睡觉是不是要小声说话,现在谁在睡?” CC回答是:“弟弟。” “恩,那如果现在睡觉的是姥姥呢?我们是不是也不能大声喊?”我故意把注意力从弟弟身上移开。 这个例子不是重点,重点是,父母要通过一些语言或是行为,弱化改变的原因是为了弟弟,而是因为不恰当的行为本身。 永远无法公平,但可以各予所需。 二胎父母,最大的难题大概就是如何做到公平。但,如果“父母想要公平对待两个孩子”本身就是错误的呢? 这里有一个悖论,什么叫做公平?对于大宝来说,有弟弟妹妹之前他得到的爱是100%。哪怕你拿走10%,甚至5%,他都会受损,都会感到难受。 而对于二宝来说,他出生以后很多东西都不是完全属于他的,他能抢到一点就会很高兴。但父母心中的公平是每个人50%,所以父母经常感觉大宝特别小气,一点都不懂得让着二宝,明明已经比弟弟/妹妹得到的多了,竟然还觉得不够。 但其实是父母没有理解到大宝那种被剥夺的损失感。 研究表明,越是追求公平的家庭,二胎之间争吵的频次越高。因为父母一味地讲求“公平”,什么都给两个孩子一样的,其实是在不自觉地纵容孩子们比较。 孩子们考虑的,不是我是否真的需要这个、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而是,我是否与对方一样。他们时刻都在对比,一旦有不同,就会引发争吵。 “公平”并不是两个孩子得到的必须是一样的,有时候二宝只得到一点点就会很开心,这时大宝多得一点也是可以的,看似二宝输了点“东西”,但他得到了大宝的爱,以后便会得到大宝更多的宽容。 所以,大人不必刻意追求50%-50%的公平,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各自的需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兴趣爱好不同,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拿我家的情况举例大家感受下。 CC姥姥常觉得我们一家三口一起睡,CC自己一个人睡,有点可怜,但其实并不。 CC对父母之爱的需求,是睡前父母给她读故事,是父母跟她一起玩她想出来的疯点子。她并不需要父母的陪睡,所以,我们不陪睡,但前两项我们会参与的不遗余力。 CC姥姥还觉得我每晚要花许多时间顾CC的学习、练琴,导致DD常常自己玩,有点可怜,但其实也并不。 DD对父母之爱的需求,是“当自己需要时”有人陪伴,他每次可以独立玩耍的时间至少是半小时。我会在这期间带CC练琴、作业,这期间我确实“不管他”,但我们会在他开始不耐烦的第一秒去陪伴他。 有CC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精力很满,我的爱很满,我把所有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每一天从她睁开眼到她闭上眼,都有人在她身边关注着。 有了CC&DD两个孩子,我还是同样的精力和爱,只是我学会了合理分配,让需要关注的被关注,让需要独立的去独立,让需要自由的去自由。 二胎,我也还是在路上,两个孩子相杀的脚本,也还在继续,但是肉眼可见的,父母每留心一点,吵闹就能减少几分。 : r" d3 o0 e: Q6 {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