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到底要不要让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这是很多父母的困扰,在新一期的《奇葩说》中,这个话题再度引发关注,而家有两娃的谢楠和胡可的分享更是引发阵阵喝彩! 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被教过“你是老大,你要让着弟弟妹妹。”但凡老大没有按父母期待的去做,就会被认为是自私的、小气的,因为我们总是期待孩子是慷慨和谦让的。 在《奇葩说》现场辩论结果中,正方胜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该教的。 事实上,如果你去观察,你会发现1岁的宝宝会很乐意将他的玩具给你玩,但你很难让一个2岁的宝宝分享他的小汽车……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让也即分享。那么,学习分享对孩子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误区呢?我们又该如何让孩子正确学习分享呢? 01 让孩子学习分享有益处 结交新朋友、保持友谊 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分享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分享是爱和友谊的表达,是一项很重要的社交技能和友好行为,学会分享,对于孩子结交新朋友、融入新团体,保持和维护友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于幼小的孩子,他们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水平,还没有为分享做好准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东西在别人手里,是无法容忍的事情,他们不理解虽然别人在使用属于他们的东西,但是那个东西还是他的。 在他们看来,一旦别的孩子把玩具拿走,那个玩具就不再属于自己了。大部分孩子要到4、5岁才能够和同伴分享玩具和食物。 但即便如此,分享这一社交技能的培养还是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在节目中,陈铭认为不能让孩子碰到任何人都无条件无底线地让,要不过线地在安全线科学合理的教。否则,受到伤害的将是你最爱的孩子。 02 让孩子学习分享切莫急 3个误区,要绕开 误区一:强迫大让小。 对孩子的影响:易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感受不到爱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让是一定存在的,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正如现场张踩铃所讲到:饺子只有一个了,到底谁吃?玩具只买一个了,到底谁玩?而家更是一个不是绝对公平的地方。 而在宝宝树孕育上,有妈妈更是诉苦不已。小小妈觉得小小最近很不听话,她还有一个2岁的弟弟,经常是姐姐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妈妈总是对小小说,“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弟弟。” 然后就把玩具从小小手里拿过去给弟弟,也不顾小小多么不愿意,渐渐的,小小越来越不喜欢弟弟,有时还故意把弟弟弄哭。 这真不是老大不听话这么简单。 如果妈妈总是让大的让着小的,那么老大就容易失去安全感,并怀疑父母对她的爱,认为是小弟弟/妹妹的出生夺走了妈妈的爱,她会觉得受到了伤害,甚至会对弟弟/妹妹心生恨意,故意做出伤害小弟弟/妹妹的举动。 同时,小宝在这样的宠爱中易形成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对宝宝个性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对孩子来说,妈妈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家有两个宝宝,妈妈要尽可能对两个宝宝一视同仁,虽然小宝肯定会让妈妈更关注一些,但妈妈也绝不能忽视大宝的感受。 同时,对小宝,妈妈也不能有求必应,让小宝和姐姐/哥哥交流。比如:“这是姐姐的东西,如果你想玩,就要和姐姐商量,如果姐姐给你,你就可以玩了。” 这样既照顾了大宝的感受,又可以从小培养宝宝的交往技能。 误区二:处处谦让就是好孩子。 对孩子的影响:一味的让,易让孩子养成软弱个性 人人都喜欢谦让的孩子,但却也有妈妈因为孩子总是让着别人,而担心不已。 在宝宝树孕育社区,有位妈妈曾留言给我。她的孩子叫果果,已经4岁了,但他和小伙伴从不争抢玩具,经常谦让别人,在幼儿园,分吃的或者玩具,他总是最后一个,即使有人要玩他最喜欢的玩具,他也会拱手相让,受了欺负也从来不吭声。 妈妈很担心,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会不会吃亏? 问其成长经历才知道,一直以来,妈妈都向果果灌输,要懂得得谦让,有好吃的、好玩的应该让着比他小的弟弟妹妹,与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别人才喜欢你。 让孩子学习分享本没错,但这位妈妈搞错了,分享是要分阶段的。 有研究显示, 12个月的婴儿会与别人“分享”他感兴趣的活动,偶尔还会把玩具给同伴玩,但是这个阶段的宝宝,尚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还没有建立物权意识。 而当宝宝在1岁半左右,他渐渐开始形成拥有的概念,如“宝宝的小床”“宝宝的玩具”等等,他会不允许别人动他的东西。 如果这时候就开始强迫孩子分享,那就会不利于孩子特权意识的建立,也不能让孩子有清楚的界限,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我该争取的。这个时候,我们更多地支持孩子的不让。 倘若过早向宝宝灌输“分给别人、让给别人”的观念,他们会误以为分享、谦让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宝宝跳过了从独占到分享的心理发展过程,容易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从而养成软弱的个性。 谢楠也讲到说,不要着急让孩子去让,不让也不是没人喜欢,要尊重每一个不让。 误区三:懂得让的孩子,就要表扬或奖励 对孩子的影响:只为表扬让孩子变得功利 当孩子有了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奖励,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讲,是一种正强化,能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行为。但也不可过度。 小涛4岁了,他有个弟弟1岁半,家里分水果吃他总是挑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爸爸妈妈可高兴了,每次都把最大的也给他作为奖励。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小涛还和往常一样拿了最小的,妈妈没有把最大的给他而是给了客人,小涛却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大的是我的”。 原来小涛已经摸透了父母的心思,主动拿最小的东西,不仅会得到最好的作为奖励,还会被夸懂事。他谦让分享的动机已经变味了。 孩子是很聪明的,他发现了规律后,他的分享与谦让就成了他达成目的的方法。父母的强化不当让宝宝变得功利,损害了分享教育真正的意义。 表扬与奖励不是不对,但一定要注意的是,表扬与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的意义是什么,而不只是单纯的物质奖励,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拥有的是什么。 比如,妈妈可以说,“我看见你把玩具让给了弟弟,弟弟很开心,虽然你也想玩,但你选择了先让弟弟玩,我很佩服你可以有勇气做这个选择。” 这样就会让孩子在分享的同时,清楚知道这是他主动的选择,并且拥有勇气的品质。 让孩子在分享的时候知道自己是有选择权的,这也是正方辨手陈铭的观点,而要检验你是不是在强迫孩子分享,就看你有没有惩罚他。 03 孩子学习分享需要一个过程 4个建议,助力孩子学习分享 1 要维护孩子的权利 父母应该维护孩子的权利。让孩子知道,他对自己拥有的、或正在使用的东西有“物权”,而且这种权利是得到保护的。他可以选择分享或不分享,以及何时分享。比如,妈妈可以示范说,“这是宝宝的小汽车,宝宝现在不想分享是吗?那过一会儿宝宝想分享了再分享。” 一旦孩子的权利得到尊重,感受得到理解时,他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变得更友好、更合作。他会非常迫切地想要试一试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决定什么时候、让什么人来分享他的东西,从此纳入良性循环。 节目中,谢楠几乎是喊出来的,他最最期望的是,自己的父母可以教会自己说不让。 2 是否分享要由孩子自己决定 父母既要鼓励宝宝大方谦让,又要保证宝宝在分享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宝宝不想分享,不能强迫更不能威胁。 比如“你要是不和小朋友分享,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类的话,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不说“你是大的,应该让着弟弟或妹妹”,否则孩子会为你只爱弟弟或妹妹,反而心生怨意。 一般来讲,为了息事宁人,妈妈会介入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分享玩具,但是我的经验是,最好还是让孩子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两个孩子抢玩具,如果他不分享,他会发现他可能会失去玩伴。而如果他独自一个人玩的时间过长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和别人分享、和别人一起玩更有意思。这是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让孩子去体验的过程。 或者,我们可以引导大宝分享,告诉他,小宝想和他一起玩玩具,如果他还是拒绝分享,我们也不必坚持。我们可以让小宝自己去找大宝商量。比如妈妈可以引导说“这是姐姐的东西,如果你想玩,就要和姐姐商量,如果姐姐给你,你就可以玩了。” 这样既照顾了大宝宝的感受,又可以从小培养宝宝的交往技能。 胡可在节目中也讲到:要相信孩子能解决问题,妈妈要给孩子空间,要信任孩子。 3 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对其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有的东西对某个宝宝来说有特别的意义,例如一只小熊,一块小毯子什么的,这些东西会让他们感觉亲切、安全、充满爱意。 当宝宝拿着自己的这些特殊物品时,他们有非常强的归属感,就像在妈妈的怀里一样。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这些特殊物品。 这些物品不应该属于“分享”的范围,孩子也不应因为要遵守分享的规则而失去这些物品,或因此受到嘲笑。 如果小宝或者其他小朋友要抢走他们的特殊物品,他们不应该被强迫放弃。要知道,有的毛绒熊甚至被带进大学,或者伴随孩子更长的岁月。 父母可以向夺人所爱的小朋友解释说:“这些东西是不能分享的,你们可以选择别的东西来玩。 4 不同年龄要区别对待 父母要关注宝宝分享行为的心理发展过程,以进行更恰当的引导。 0~1岁时,宝宝子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分享行为,如把玩具或者食物给别人等,这时父母要多给宝宝创造机会感受分享的快乐。 2~3岁的宝宝已经能替别人着想,如果成人经常要求宝宝想想别人的需要,那么宝宝就可能表现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行为。这个阶段,父母既要肯定宝宝大方谦让,又要保证宝宝在分享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要。 3~6岁的宝宝社会化程度更高,分享成为了一种交往手段,这个阶段,父母要侧重培养宝宝的分享技能,让他在分享中获得友谊。 04 让孩子愿意分享 7个策略,来帮忙 1. 确定分享物。让孩子决定哪些东西可以分享,给孩子控制权,让他作出选择。 2. 妥善处理非分享物。如果有访客来家里,就事先把不愿意分享的东西收起来;如果要去社交场合,就把它们留在家里。 3. 掌握拒绝的策略。拒绝分享时不能简单地说“不行”,应该照顾别人的感受,委婉地拒绝别人,解释理由,然后提出轮流、玩别的东西等解决办法。 4. 动别人的东西之前必须询问,征得同意。 5. 珍惜别人的东西。这样别人才会愿意与你分享。 6. 轮流。如使用计时器来定时。 7. 对等待的孩子表示理解和关心。对于等待的孩子而言,他可以学会如何处理失望和沮丧情绪,这些都是他在未来的生活中必然要面对的挑战。但是,你的关心和理解能让他帮助他更好地克服失望和沮丧。 最后,还要提醒的是,要让孩子乐于分享,父母也要做出表率,因为父母对宝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父母处处表现得很大方,经常拿出自己的东西帮助别人,或与别人一同分享,宝宝也会模仿父母的样子,乐于分享。 亲子关系不只是父母关注的话题,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 在《奇葩说》本期节目中,也已不只是场上正反两方的观点博弈,更是辩手对于自我成长的探索,对于育儿方式的沟通和交流,无论大家辩论得如何激烈,但都是出于想要更好地爱孩子。 随着90、95后新生代年轻爸妈不断涌入母婴市场,对于一些“传统的育儿观念”探讨与颠覆变得越发频繁,借由《奇葩说》这一节目让这种声音被更多人关注到、认知到,意义非常。 相信更多的父母也会因为本期节目而受益。 从自身出发,从敢于说不开始,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分享的环境。 3 w6 u" C$ w$ I" E4 Z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