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2073|回复: 0

不负债是傻瓜? 十大忽悠人的理财“黄金定律”(连载一)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0-2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现实生活里,有些千篇一律的理财“黄金定律”害人匪浅,它们忽视了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具体需求,使投资者吃了不小的亏。我们从中筛选出了最为典型的10 条,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别被这些忽悠人的定律所迷惑。今天,为大家解释其中三条。

6 n* \( O2 A$ E+ \5 _! k5 m( k
* t, D+ X9 w- L4 E

    十大忽悠定律之一:高风险匹配高收益

     从长期趋势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对应较高的收益;但从短期的市场来看,“高风险”往往只体现出“风险”的一面,也就是说风险与收益是不一定成正比的。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风险越高,收益越大。那么,在现实的投资市场上,真是这样吗?事实上,伴随着对收益的追求,潜在的风险有可能加大;但单纯地放大风险并不一定能提高收益,尤其是在短期的投资行为中;我们追求的比较理想的投资模式是用较低的、可控的风险获得尽量多的收益。

     案例

     2010 年,国际基金研究机构理柏(Lipper)研发了适合中国基金市场的风险分类指标。按照理柏基金的风险分类方法,共将基金分为高度风险、中至高度风险、中度风险、低至中度风险以及低度风险5个级别。

     从一年期的业绩表现看,2009年中国上证综指增长79.98%,而风险级别居于高度风险的基金的业绩也相近,一年平均回报率为76.29%,领先于其他所有风险类型。中至高度风险基金一年平均回报率亦达71% ,中度风险基金60.14%,低至中度风险45.7%,低度风险3.81%。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考察2007、2008、2009 年这3 年的情况,则有出人意料的结果产生:中度风险基金3 年来平均回报率高达92.04%,而高度风险基金3 年平均回报率反而仅为77.58%。承受的风险更高,但回报率反而降低了。

    点评

   “长期趋势”中看不中用

     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还要从考察的时间周期来衡量。

    “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对应高收益”,这句话主要是指从20 年以上的长周期角度来衡量的。美国证券市场100 多年的历史数据显示,像高风险的股票品种,其收益在20 年以上长周期内均高于相对低风险的债券、货币市场产品。

     因此,平时市场上听到的“高风险匹配高收益”就是指长期投资而言,可以理解为长期趋势;而对于小于10 年,甚至小于1 年的短期投资而言,“高风险”往往只体现出“ 风险”的一面,即“ 高波动”性,也就是说风险与收益是不一定成正比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则获得“高收益”、“低收益”的可能都存在。

     有一个故事。一个房间里装满了黄金,同时还有一颗定时炸弹。门外同时冲进去3 个人进屋装黄金,然后又跑出来。3 个人出来后各说了一句话,第一个人说:“什么,里面还有炸弹?!”第二个人说:“我装黄金时非常害怕。”第三个人说:“我不怕,因为我知道炸弹什么时候爆炸。”

   “黄金”可以看作我们投资的预期收益。第一个人完全是凭运气,不可持续;第二个人是冒着巨大的风险,也许他装了半袋子黄金就跑出来了;第三个人风险最小,从容地装满一袋黄金。我们投资股票就要做故事中的“第三个人”,通过学习、研究和思考,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挖到金子。

* q5 Z# C' ?0 O* s5 e: P: L+ s# ]
1 u( t+ }: A  D5 Q6 ^, E

     十大忽悠定律之二:家庭资产配置“4321法则”

     在投资理财之前要把“家底”先摸清,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收入分配在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

     所谓“4321 法则”是我们常说的家庭收入配置法,将40%的收入用于房产和其他方面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应急之需,最后10%用于保险。在不少理财师给出的家庭理财建议中,我们总能寻觅到“4321 法则”的身影,但这种资产配置法真的百试百灵吗?

     案例

     最近收到了一封有意思的读者来信。小胡是社会新鲜人,刚刚工作不到1 年时间,月收入3700 元。他告诉我们,当他在银行办理业务时,理财经理建议他根据“4321 法则”来进行财务规划,建议他每月的开支不高于1100 元,并且建议他购买保险,年保费可在4000 元左右。这让他很困惑。“

     因为本来收入就不高,房租要花费800 元,再加上饮食、购物,每月花销至少2500 元,怎么算都没法控制在1100 元以内。再说保险,我不是不想买,可是现在连积蓄都没有,哪还有心思买保险,一年花4000 元买保险,对我来说太多了些。”小胡不明白,这“4321 法则”听来很有道理,怎么到自己身上就不对了呢?

     点评

     资产配置要因人而异

     做数学题有标准答案,可理财却不同。硬要给收入配置定个“统一标准”,结果只会是“穿着汗衫戴棉帽”——不合适。

尽管“4321 法则”被普遍用于理财规划中,但千篇一律的建议并不科学。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在配置时应当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现在很多理财师在做理财规划时,都会直接套用“4321 法则”来给出建议,这样做其实忽视了不同家庭间的差异,最终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有家庭年收入100 万元,资产积累(包括房产、金融资产等)数千万元,那么根据“4321 法则”,他们需要把收入的20%即20 万元放在银行做存款以备不时之需,而每年要花费10 万元保费购买保险,可是这样的安排显然不合理。

     对高收入家庭来说,虽然需要准备应急储备金,金额可能也不低,但占收入的比重无需20%那么多。同时,在保险规划时,也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考虑。我们常说,保险是为了堵住财务漏洞,如果你已有的资产完全可以覆盖身故、疾病、养老带来的隐忧,那就无需花太多保费了。

     反之,对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三四千元的月收入中仅仅只能花费30%作为日常开支显然不够,单是房租这一项开支可能就占到收入的20% ~40% 。而这一阶段,要求其花10%的收入买保险就有些强人所难。

    又比如退休一族已经过了人生的“高峰期”,从追求财富步入享受财富的阶段,这种时候退休收入和积蓄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旅游医疗开支等方面,若要把40%的收入用于投资,可能会违背老年人求稳的心理。而买保险方面,由于年龄偏大,费率相对较高,也未必合适。况且,保险为的是防范财务风险,既然已经退休,收入降低,资产也已有一定积累,风险可能造成的财务危机概率较低,投保的意义自然不如中年时那么大。

     实际上,“4321 法则”是给了大家一个理财的指引和参考,以投资、消费、存款、保障来构建收放自如的收入分配方法。每个家庭在不同阶段,各项的比例应该是浮动的,生搬硬套不可取。


  r# W- C( {( N( P, J
: G/ D$ J4 w3 W: c; s5 p: ~

    十大忽悠定律之三:股票投资“80定律”

    是否要投资股市?投资股市的资产占比多少合适?对于这些问题每个家庭会有不同的答案。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找到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资方式。

    所谓“80 定律”,其实是股票投资占比的一个法则。指的是个人资产中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等于80 减去自己的年龄。比如30 岁时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可占比50%,40 岁时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占比40%为宜。那么,实际生活中,这一法则是否真的能让投资效果更好呢?

    案例

“好郁闷,别人的股票老是涨,我买什么跌什么。”钱先生最近很揪心,眼看同事买的股票个个飘红,可自己账户里还是一片绿油油,本以为找到了理财妙招,没想到反而亏了。

    其实,钱先生是个股市新手,股龄不过半年,触动他买股票的就是这条“ 80 定律”。第一次接触这条定律,钱先生觉得很有道理,想想自己不过30 出头,是应该激进一点理财,于是拿出一半存款开始炒股。没想到,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刚刚投入的10 万元资金转眼间缩水后不到9 万元。

     钱先生感叹,自己完全不是炒股的材料,每天盯着盘面不说,要下手时下不了手,错过的都是机会,真下手了又要后悔。“我觉得还是银行理财产品适合我,真要一直炒股,心理压力太大了。”钱先生有些困惑,是不是理财一定要遵守“80 定律”?

    点评

   “定律”都是死的

     应该说,“80 定律”的投资理念符合大部分人伴随年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年轻时比较激进,寻求高收益的投资方式;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转为稳健至上,不求高收益,但求安全、低风险。所以,这条定律提示的是投资者对风险的把控。

    不过,在运用这一定律时,投资者往往容易陷入误区。一是把定律中的比例认定为“标准值”,死板地根据年龄来做股票投资,每年递减1%。二是一味迎合定律,不顾家庭实际情况,明明应该求稳的太过积极,明明有能力多投资一些在股市的,却又放不开手脚。三是忽视个人的心理状态,即便无法承受股市波动的压力,也要硬着头皮操作。

     “80 定律”传递的是风险把控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对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适用。30 岁的人并不是一定要把所有资产的50%投资于股票,而70 岁的老人,也未必还需要投资10%资产的股票。

     而且,随着房产价格的上涨,要落实“80 定律”显然不太可能。因为房产在家庭资产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一般都能达到50%以上,甚至80%、90%的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谈何把“80 减去年龄”的资产比例投资于股票?只能说,在金融资产的范围内,这种算法还有些操作性。

     另外,理财是为生活服务的,目的不仅仅是财富的累积,更是为了增加生活的质量。如果因为投资股市而产生心理压力,理财就成为一种负担,毫无乐趣可言。所以,对性格比较保守、偏好稳妥的投资者来说,选择股票投资就可能与内心背离。即便年纪较轻,也不必将高于心理承受能力的资金投入股市。而对偏好激进的投资者来说,可能年龄到50 岁、60 岁了,也愿意积极参与股市,不甘心只投入30%、20%的资产。


/ N7 ~% R/ y- V/ o- ?6 Y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5-4-15 07:36 , Processed in 0.185234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